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预警】2025 年第 1 期
一、天气预报
根据最新气象资料综合分析,预计4月11日傍晚至夜间,我州有中等雷阵雨,局地大雨到暴雨,并伴有大风、冰雹、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,局地阵风可达7~9级。全州累计降雨量15~40mm,局地60mm左右,降雨主要时段为11日17时~12日06时。具体预报如下:
11日08时至12日08时,多云间阴天有中等雷阵雨,局地大雨到暴雨(龙山县北部、永顺县大部、泸溪县大部、古丈县东部、吉首市东部),并伴有大风、冰雹、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,北风3~4级,局地阵风可达7~9级,气温14~29℃;
12日白天,小雨转多云,北风3级,局地阵风可达7级,气温14~23℃;
13~16日,晴天间多云,气温14~31℃;
17日,多云间晴,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,气温16~29℃。二、综合风险分析
(一)地质灾害风险较高
高风险区域与灾害类型:4月11日08:00至4月12日08:00,古丈县高峰镇,永顺县芙蓉镇、永茂镇、小溪镇、青坪镇、石堤镇、万坪镇、塔卧镇、砂坝镇、灵溪镇、两岔乡、高坪乡、朗溪乡、润雅乡、车坪乡、毛坝乡、万民乡、盐井乡、颗砂乡,龙山县兴隆街道、石羔街道、石牌镇、茨岩塘镇、红岩溪镇、水田坝镇、农车镇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较高(黄色预警)。受局地暴雨及短时强降水影响,上述区域岩土体含水量迅速饱和,加之前期(4月1-9日)全州平均雨量仅1.2mm,较历史同期偏少80%-100%,干燥疏松的岩土体遇水后易发生结构失稳,可能诱发滑坡、崩塌等灾害,需重点防范切坡建房、公路边坡、山区沟谷等隐患点。
次生灾害关联:强降雨可能引发山洪,威胁龙山县北部、永顺县北部等沟谷地带居民点及交通线路安全;城乡渍涝风险在低洼区域同步升高,需警惕雨水倒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。
(二)强对流天气影响显著
极端天气危害:雷雨大风(局地7-9级)可能导致临时建筑倒塌、高空作业设备失控、广告牌及树木倒伏,威胁户外作业人员和公众安全;冰雹天气将对设施农业(如大棚、烟苗)、露天车辆及农作物造成机械损伤。
交通与城市运行压力:龙山县北部、永顺县北部等暴雨区域,短时强降水易导致路面积水、湿滑,低能见度影响山区公路驾驶安全,易发生车辆打滑、追尾事故,需重点加强上述路段的巡逻管控与防滑处理。吉首、泸溪等南部城市虽以中雨为主,但局地短时强降水仍可能导致低洼区域及地下空间排水不畅,需提前检查城市排水管网,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,降低内涝风险。
(三)农业生产面临双重挑战
作物保护压力:北部局地暴雨易造成农田渍害,油菜、蔬菜、烟苗等作物根系缺氧腐烂;雷雨大风、冰雹直接损毁幼苗和农业设施,如大棚薄膜破损、烟苗倒伏,可能导致减产。
农事安排干扰:前期干旱导致土壤墒情不足,本次降水虽利于春耕备耕,但强对流天气可能延误烟苗移栽、水稻育秧等关键农时,需抢抓雨隙开展农事活动。
(四)后期森林火险等级攀升
13-16日天气晴热,气温回升至31℃,且前期降水稀少,永顺、古丈、凤凰等林区植被干燥易燃。随着春耕生产和野外活动增多,需警惕野外违规用火(如农事操作、露营烧烤等)引发森林火灾,重点加强林区边缘、旅游景区及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的火源管控。
三、应对建议
(一)强化精准监测与预警联动
应急、气象、水利、水文、自然资源、住建、交通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发展变化,加强监测会商研判,并按照职责做好短时强降水、雷雨大风、冰雹的应对防范和临灾预警监测工作,特别是做好夜间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,严格落实“631”预警叫应机制。
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:通过应急广播、“村村响”、短信平台、微信公众号等渠道,高频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,重点提醒预警区域内居民、在建工地、旅游景区关注雨情变化,提前做好避险准备。
(二)强化重点领域防范措施
地质灾害防范:对切坡建房集中区、高风险斜坡单元等区域,组织基层力量开展拉网式排查,设置明显警示标识,制定针对性转移方案,确保预警发布后受威胁群众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。
交通部门对山区公路、临崖临坡路段开展应急加固,清理排水沟渠,防止雨水渗透引发路基塌陷。
强对流天气应对:住建部门督促在建工地在11日傍晚至夜间加强高空作业安全管理,加固临时工棚、塔吊等设施;城管部门全面排查城区广告牌及路灯、行道树,拆除松动设施并进行防风加固。
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农户对烟苗大棚加装防风压膜绳,对露天作物覆盖防雹网,抢收成熟蔬菜减少损失。
交通与城市安全:公安交警部门在暴雨影响路段加强交通管制,部署警力引导车辆有序通行,实时发布路况信息;公路部门提前预置应急物资,及时处理路面积水和障碍物,保障道路安全畅通。
森林火灾预防:林业部门在重点林区入口增设防火检查点,严禁携带火种进山,组织护林员加密巡查林区边缘活动区域。
(三)强化应急准备与值班值守
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,加强信息调度和报送,及时掌握灾情信息和工作动态,做好信息报送工作。完善应急预案,抓好应急队伍训练和物资储备,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、顶得住、打得赢。盯紧夜间强降雨,做好叫应提醒,根据需要前置队伍、装备、物资,及时启动应急响应,第一时间科学应对突发情况。